文明
第二章 上古文明的起源
一、活躍的古代西亞人
- (一)西亞地區:包括兩河流域、地中海東岸及小亞細亞。
- (二)城邦:約一萬年前進入新石器時代,出現聚落、城市,形成城邦。
- (三)西亞地區的民族:
- 兩河流域:蘇美人、巴比倫人、亞述人、加爾底亞人等。
- 地中海東岸:腓尼基人、希伯來人等。
- (四)曾統一此區,融合許多文化:亞述人、波斯人。
二、西亞的文明遺產
- (一)城市國家的產生:「肥沃月彎」是兩河流域的核心地區,但容易氾濫,必須建造大規模灌溉工程以維持生產,促成城市國家 的產生。
- (二)文字的發明:
- 文字的發明是進入文明社會與歷史時代的重要指標。
- 蘇美人發明楔形文字,在古西亞通行三千年。
- (三)商業興盛:
- 泥版上大多記載商業活動,可見當時商業與盛。
- 腓尼基人商業活動甚廣,並將簡化的字母文字向外傳播,為希臘和羅馬人吸收,成為今日西方語文字母的共同源頭。
- (四)曆法:使用陰曆,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
- (五)數學:已有「位」的觀念,有十進位與六十進位法。
- 例:一分六十秒、圓周三百六十度等。
- (六)繼承:西亞地區的後來者繼承蘇美人的文明,並發揚光大。
- (七)漢摩拉比法典:
- 巴比倫王漢摩拉比制定。
- 是世上早期著名且完整的成文法典。
- 強調法律是由神授及公正觀念,但對犯罪的處罰,仍有身分之別。
- (八)宗教方面:
- 蘇美人開始,建造高聳的塔廟,展現人神之間的關係。
- 加爾底亞人和巴比倫人,長於觀察天象及占星術。發展出一週七天,每天由一星神輪值、星座與個人命運的關係等。
- 猶太教:
- 希伯來人創立的一神教信仰。
- 以舊約全書為經典。
- 影響:對後來的基督教和回教影響很大。
- 波斯:波斯人相信善神與惡神對立的二元論,崇拜光明及火。
- (九)文學:神話及英雄史詩。
三、埃及的地理環境
- (一)形勢孤立。
- (二)西元四千年前左右,尼羅河谷地形成農業社會。
- (三)史家稱:「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
四、埃及的歷史發展
| 時代 | 時間 | 事項 |
|---|---|---|
| 古王國 | 約西元前27-前22世紀 | 建造金字塔。(常被視為埃及文明強盛的標誌) |
| 中王國 | 約西元前21-前18世紀 | 曾恢復秩序及繁榮,後來被來自亞洲的西克索人以馬和戰車所滅亡。 |
| 新王國 | 約西元前16-前11世紀 | 法老權力集中,掌控政府,建立強大軍隊,使用戰車與鐵製武器,是埃及版圖最大的時代。 |
五、古埃及文明
- (一)宗教:
- 多神信仰的社會,特別相信太陽神和尼羅河神。
- 認為人死後有來生。
- 興建金字塔、製作木乃伊、壁畫、雕像等,以備來世之需。
- (二)易克納頓的變革:(略)
- (三)文字:起初為象形文字,後發展為字母文字。
- (四)曆法:製定陽曆。
- (五)數學:用十進位法。
- (六)其他:有豐富的人體和醫藥知識。
- (七)學校:神殿裡設有學校,培養官吏。
六、愛琴海文明 (略)
七、希臘文明的起源與發展
- (一)起源:
- 時間:西元前一千年左右。
- 地區:愛琴海島嶼、小亞細亞西岸、巴文幹半島南部希臘地區。
- (二)發展:
- 發展出政治和經濟上獨立的城邦,由於地瘠人多,各城邦向外建立殖民地、發展工商業、征服鄰邦等方式謀生存。
- 他們在地中海、黑海沿岸紛紛建立殖民地,並將希臘文明傳至此區。
- (三)政治型態:差異甚大。
- (四)著名城邦:斯巴達、雅典最為著名。
- 斯巴達:以勇武著稱,但未能統一希臘。
- 雅典:
- 以文化成就及民主政治聞名。
- 成年男子才有選舉權與參政權。
- 其民主精神為後世所取法。
- 其黃金時代甚稱是「全希臘的學校」。
八、希臘古典時代與希臘化時代的文明
希臘古典時代
- 古希臘人以活潑自由的心靈和質樸純真的世界觀,善於吸收不同文明。
- 尤其是受到波希戰爭以寡擊眾的鼓舞,留下極豐富的文化寶藏。
- 宗教:
- 以豐富的想像力編造神話,解釋自然與人事現象,並祈求好運與豐收。
- 舉辦運動會,取悅神祇,最有名的是奧林匹亞運動會。
- 文學:
- 荷馬的史詩反映古代傳說與生活。
- 悲劇和喜劇顯示作者洞察人生和深厚素養。
- 史學:希羅多德和修昔底德的著作,成為西方史學的經典之作。
- 哲學:
- 起初探究宇宙的本質,後來轉而注意人生問題。
- 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
- 藝術:
- 表現出均衡、比例、和諧之美。
- 雅典的帕德嫩神殿堪稱傲世的成就。
希臘化時代
- 馬其頓的興起:繼雅典、斯巴達等城邦之後,馬其頓興起,腓力二世統一希臘各邦。
- 亞歷山大:
- 率眾東征,滅掉波斯等國,建立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
- 帝國在亞歷山大去世後,立刻分裂,但此後希臘、西亞、埃及文明加速融合,史稱「希臘化時代」。
- 政治上:趨向專制統治。
- 經濟上:商業興盛。
- 社會上:貧富懸殊。
- 文學、藝術:注重感情表達。
- 科學: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是世上使用最久的教科書。
九、羅馬帝國的形成
- (一)羅馬的起源:西元前8世紀中期,拉丁人在義大利半島中部的臺伯河畔 建立羅馬城。
- (二)由王政而共和:
- 王政:羅馬起初是王政時期。
- 共和:
- 建立:西元前6世紀末推翻王政,建立共和。
- 初期:貴族壟斷政權,平民乃起來爭取參政權。羅馬因對外擴張,軍隊來源需要平民支持,貴族讓步,擴展公民權利。
- 統一義大利,建立遼闊的版圖,認為地中海是「我們的海」。
- 後期:社會與經濟發生重大的變化,共和體制已不適用,政權落入有實力的軍人手中。
十、帝國時期
- (一)凱撒:共和後期內戰中,凱撒崛起,卻因獨裁專政而遭暗殺。
- (二)屋大維:
- 凱撒的繼承人,以「恢復共和」為號召,重建社會秩序。
- 西元前27年,屋大維接受元老院所上尊號「奧古斯都」。
- 集行政、軍事、司法、宗教等大權於一身,羅馬實際進入帝國時期。
- 結果:為二百餘年的「羅馬和平」奠定堅實基礎。與東方的漢帝國約同時期。
- (三)沒落:
- 時間:西元第三、四世紀,飽受內憂外患。
- 振興:戴克里先、君士坦丁等君主力圖振興。
- 結果:
- 難挽救羅馬帝國衰亡的命運。
- 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476年西羅馬滅亡,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
十一、基督教的興起
- (一)興起:西元1世紀誕生於羅馬帝國境內的巴勒斯坦。原為猶太教的一個支派。
- (二)主要教義:博愛、謙卑及信者可獲救贖而得永生。
- (三)經典:聖經。
- (四)傳播:
- 初期常受政府迫害。
- 至西元4世紀末,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十二、古典的羅馬文明 (略)
第三章 中古歐洲的發展
一、中世歐洲文化的基礎建立在
- (一)希臘羅馬古典文明。
- (二)基督教傳統。
- (三)日耳曼民族。
二、日耳曼民族大遷徙
- 時間:西元三、四世紀以來,當羅馬帝國陷於危機時。
- 原因:漢帝國征伐匈奴,引起許多民族西遷,其中日耳曼人聲勢最大。
- 結果:導致西羅馬帝國的瓦解。
三、日耳曼人的建國
| 國家 | 要點 |
|---|---|
| 法蘭克王國 | 1. 為法蘭克人。 2. 位於法國北部。 3. 是日耳曼人所建國家中勢力最大、時間最長的。 |
| 東哥德王國 | 在義大利半島。 |
| 西哥德王國 | 在伊比利半島。 |
| 盎格魯薩克遜等王國 | 在英國。 |
| 汪達爾王國 | 位於北非。 |
四、維京人(諾曼人)的建國(第二次大遷徙的民族)
- (一)時間:約西元9世紀。
- (二)建國:入侵西歐與東歐,在英國、西西里、俄羅斯、丹麥、瑞典等地建國。
- (三)影響:
- 所到之處,破壞城市與文明,造成經濟衰退,使中世紀初期有「黑暗時代」之稱。
- 其領袖紛紛皈依基督教,使得歐洲成為基督教的世界。
五、查理曼帝國與神聖羅馬帝國
- (一)查理曼帝國
- 建國者:查理曼,法蘭克王國最著名的人物,西元800年被教宗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
- 查理曼政績:東征西討,建立制度,獎掖文教,與教宗聯盟。
- 分裂:9世紀中期,帝國分裂。
- (二)神聖羅馬帝國
- 建國者:鄂圖一世,在羅馬被教宗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 帝國狀況:直到19世紀初被拿破崙消滅為止,帝國內部分裂,皇帝大都有名無實。
六、封建制度
- (一)形成:(略)
- (二)形式:
- 基於土地占領和私人關係的一種政治形式。
- 根據契約而結成主從關係,領主賜地給附庸,附庸效忠領主。
- (三)衰落:
- 原因:中世紀後期商業復甦,城市興起貿易盛行,火藥的使用與戰術的改變。
- 影響:促使封建制度解體。
- (四)封建制度下的社會
| 貴族 | 1. 權力的掌握者。 2. 住在城堡,頭銜可因戰功獲封或因世襲取得。 3. 在領地內有行政、司法及徵稅等權。 |
| 騎士 | 1. 封建社會的一大特色。 2. 自幼接受騎馬、鬥劍訓練,虔信基督教。 3. 受封後須對領主效忠,要為領主及教會作戰。 4. 為當時許多文學作品歌頌的對象。 |
| 農民 | 形同農奴,沒有轉業的自由。 |
七、莊園生活
- (一)封建制度下的另一特色→莊園生活。
- (二)莊園內有領主的住處、農民的村落,以及公用的教堂、耕地、林地、草地等,規模大小不一。
- (三)莊園裡最重要的是農事,農民在同一塊耕地上輪流種植麥類、豆類。
- (四)莊園經濟是自給自足的,僅少數物品是由交易取得。
- 例:鹽、鐵、奢侈品。
八、商業的復甦
- (一)到了11世紀,歐洲社會漸趨安定,商業活動復甦。
- (二)城市興起:
- 原因:農業生產方式改良。
- 影響:
- 羅馬時代的舊市鎮已復興,在城堡、大教堂及修道院附近也湧現了新市鎮。
- 耕地面積擴大,生產量提高,人口增加,農產品商業化,促使商業發展。
- (三)貴族階級對於香料、銀、酒、毛織品等奢侈品的需求,促成:
- 遠距離商業的發展。
- 促進貨幣的流通。
- 金融業的發展。
- 刺激城市的興起。
- (四)城市之間為保護商業利益,往往形成同盟。
- 例:壟斷波羅的海貿易的漢撒同盟。
九、城市自治 (略)
十、城市生活與行會
- (一)城市生活:
- 城市生活是忙碌的,住宅區擁擠,街道狹窄,垃圾亂扔,容易傳播疾
病。
* 例:十四世紀流行的黑死病,使歐洲減少約1/3的人口。 - 城市居民大多以工商業為生。
- 城市生活是忙碌的,住宅區擁擠,街道狹窄,垃圾亂扔,容易傳播疾
病。
- (二)行會: 各行業都有行會,負責保障行會成員的生計和產品的品質。阻礙競爭與進步。
十一、中世紀的宗教
- (一)宗教信仰是這個時代最大特色。
- (二)基督教教會:
- 教會的力量表現在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學術與藝術上。
- 基督教徒的朝聖活動頻繁,許多大教堂就是朝聖者的目的地。
- 修道院是修士們集體修行與生活的場所。
- 修士受嚴格的教規約束,奉行的座右銘是「工作及祈禱」。
- (二)神學思想:
- 羅馬帝國末期至中世紀初期有多位基督教神學家,其中以建立神學體系的奧古斯丁最為重要。
- 奧古斯丁的神學思想:人類的原罪須藉神的恩典才能獲救。
- 後來有人強調神職人員的中介作用,為人們舉行聖禮,使其獲救。
- 此外透過善功、朝拜聖地、崇拜聖物等活動,也有助於獲救。
十二、教育
- (一)大教堂與修道院都設有附屬學校:
- 學生在此學習七藝。
- 內容則以服務宗教為目的,不再是人文學科的教育。
- (二)大學:
- 是由教師或學生組成的行會。
- 教授神學、法學、醫學、哲學等科。
- 著名大學:
- 波隆納大學最悠久。
- 巴黎大學最著名。
十三、建築藝術
| 羅馬式 | 哥德式 | |
|---|---|---|
| 名稱由來 | 源自古羅馬 | 源自於中世紀法國 |
| 盛行時間 | 中世紀中期 | 中世紀中期以後 |
| 式樣 | 厚牆、少窗、圓拱、粗柱 | 薄牆、尖拱、高塔、彩色玻璃窗 |
| 風格 | 莊嚴穩重 | 優雅、強調垂直上升的發展 |
這些建築皆展現當時經濟繁榮、人口成長和市民的自豪感。
十四、彩繪抄本 (略)
十五、羅馬帝國
- (一)西元四世紀末,羅馬帝國分裂,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控扼黑海出入地中海的門戶。
- (二)查士丁尼大帝:
- 為東羅馬帝國的黃金時代,致力於帝國、教會與法律的統一大業。
- 在邊境築堡壘駐守常備軍;建造聖索菲亞大教堂,協調與教宗的關係。
- 建立專制王權,懲治貪汙,制定法典。
- (二)滅亡: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鄂圖曼土耳其人攻陷。
- (三)歷史角色:
- 抵檔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的入侵,間接屏障西歐。
- 將東方的文物傳入西方。 例:中國蠶絲。
- 對東歐文化,特別是俄羅斯文化,留下深刻的影響。
- 保存豐富的希臘古典文獻,促進歐洲文藝復興的產生。
十六、東羅馬帝國的文化
- (一)特徵:融合希臘、羅馬和基督教文化成為一體的拜占庭文化。
- (二)文學、歷史著作、建築、繪畫、鑲嵌、工藝等都是拜占庭文化對後世的重要遺產。
- (三)11世紀時,因教義解釋分歧及爭奪領導權,導致基督教第一次大分裂,形成東正教與羅馬公教(天主教)世界。
第四章 亞洲文化的昌盛
一、印度河古文化
- (一)為四大古文明之一,上古印度河流域的城市已有防禦的塔樓、浴場、會議廳、下水道、住宅區等設施。
- (二)種姓制度:
- 根據婆羅門教教義,印度發展出階級森嚴的種姓制度。
- 四大種姓:祭司、貴族與武士、平民及奴隸。
- (三)婆羅門教:主張業力、輪迴,規定各等級的規範,藉以維護社會秩序。
- (四)恒河流域國家:西元六世紀,恒河流域產生許多國家。
二、佛教的興起
- (一)創始者:釋迦牟尼
- (二)發展背景:不平等的種姓制度受到質疑。
- (三)強調要明白四諦,修行戒律,即可超脫輪迴。
三、印度政治、宗教與藝術的發展
- (一)政治上列國分立。
- (二)統一:西元前4世紀孔雀王朝完成統一。
- (三)阿育王時代:(約西元前265~238年)
- 宏揚佛教,興建寺廟。
- 治國原則:仁慈、自由、真理和純潔。
- 資助灌溉計畫,建立醫療服務,實行宗教寬容。
- (四)笈多王朝:
- 新興的印度教吸收婆羅門教、佛教及民間信仰,成為今印度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並促使印度教藝術大盛。
- 印度古典文化的黃金時代:
- 留下許多著名梵語文學、制定宗教義務及生活規範的法典。
- 醫學、數學、天文、曆法等成就也很輝煌。
四、阿拉伯人的興起
- (一)麥加:麥加是商路上的重要城市,城中的喀巴古廟,供奉隕石及一些部落神祇。
- (二)回教產生的背景:6世紀時,波斯人占領葉門,使依靠貿易的部落貧困。 具有凝具力的回教即在此背景之下產生。
五、回教的創立
- (一)創立者:穆罕默德。
- 起初傳教活動並不順利,西元622年逃至麥地那,回教以此年紀元。
- 改喀巴廟為清真寺,清除偶像,只保存隕石,回教勢力大為發展。
- (二)性質:
- 信奉唯一的真主阿拉。(一神信仰)
- 教義:融合猶太教及基督教的教義。
- 經典:古蘭經。
- 教徒須奉行教規,參加聖戰。
六、回教世界的強盛
- (一)阿拉伯帝國
- 至八世紀時,成為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我國稱為大食。
- 疆域廣大,政治發展趨本土化,形成許多地方性的王朝。
- (二)塞爾柱土耳其人:
- 時間:11世紀
- 統治中東地區,阻撓基督教徒朝聖,引發十字軍東征。
- (三)鄂圖曼土耳其人:
- 14世紀時,征服巴爾幹半島。
- 16世紀時,蘇里曼一世在位時,達於鼎盛。
- 17世紀時,勢力漸衰。
七、阿拉伯文化
- (一)回教世界的擴張:透過通婚、政治、經濟、宗教等因素,使許多人改信回教,並與各地民族融合,促成回教世界的擴張。
- (二)古蘭經的影響:
- 鼓勵人們重視知識,研究學問,視求知為人生最大追求與樂趣。創造出多元的阿拉伯文化。
- 透過古蘭經的誦讀,使阿拉伯語成為回教世界的通用語言。
- (三)巴格達城:
- 阿拉伯帝國的首都。
- 建有圖書館、學校、學者雲集,成為世界文化之都。
- (四)阿拉伯文化的主要成就: (略)。
- (五)阿拉伯文化的地位:
- 東西文化交流的媒介。
- 希臘文化與文藝復興的橋梁。
八、東西文化交流的產生 (略)
九、東西文化交流的路線
- (一)北線:橫貫歐亞草原,游牧民族和農業民族在此地區從事競爭與貿易。
- (二)中線:經過中亞綠洲的「絲路」。
- (三)南線:地中海到南海水域之間的海道,羅馬商人於1世紀時已知用季風航行到印度洋。
十、東西文化交流的媒介者
- (一)戰士:
- 唐與大食戰爭,一批被俘唐朝的士兵將造紙術傳到巴格達。
- 十字軍東征期間,造紙術傳到歐洲。
- 蒙古西征將印刷術、火藥等傳入西方。
- (二)商旅:
- 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在元世祖忽必烈時入仕中國,回國後口述東方見聞,寫成的馬可波羅遊記,成為歐洲人找尋通往東方新航路的誘因之一。
- 西域文物西傳:曆法、音樂、美術、舞蹈、玻璃等。
- 中國文物西傳:羅盤、絲綢、茶葉、瓷器等商品及其製作方法。
- (三)僧侶:
- 東傳:佛教、景教、祆教和回教。
- 西行取經:法顯、玄奘至印度取經。
十一、文化交流的影響
- (一)西方:
- 東方的飲茶和許多物品成為中方人的愛好。
- 中國的發明對中世紀歐洲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皆發生重大景響。
- (二)東方:西方的宗教思想、藝術風格與新蔬果等,也豐富了中國文化與生活。
第五章 近代歐洲的興起
一、文藝復興
- (一)時間:從14~16世紀。
- (二)地區:先在義大利中部佛羅倫斯等大城展開,後傳至歐洲各地。
- (三)「文藝復興」:本意是「再生」,意味古典文化的再興,以及創造力的復興,所以也是一種創新。
- (四)影響:
- 近代歐洲文明的開始。
- 人文主義的昂揚,以有多方面成就的全才為理想。
二、文藝復興在義大利半島興起的原因
- (一)是羅馬帝國的核心,又位居東西貿易與文化交流的要衝,商業發達。
- (二)自由城市興起,中產階級掌握政權。
- (三)統治者的鼓勵與資助。
- (四)東羅馬帝國學者的西遷、中國造紙術和印刷術的西傳均有幫助。
三、人文主義的昂揚
- (一)人文主義:
- 文藝復興的主要精神。
- 以人為中心,肯定現世與人的價值,歌頌人生與大自然。揚棄中世紀以神為本位的想法。
- (二)佩脫拉克:
- 人文主義之父。
- 曾說:「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幸福」。
四、文藝復興的成就
-
(一)文學:
- 民族意識的萌發與人生的歌頌,促成了方言文學的興起。
- 代表:
- 但丁:神曲。
- 佩脫拉克:詩集。
- 薄伽丘:十日談。
- 塞凡提斯:唐吉訶德。
- 莎士比亞:戲劇。
-
(二)藝術:
| 喬托 | 1. 突破中世紀的繪畫方法,表現人物的性格和感情。 |
| 達芬奇 | 蒙娜麗莎和最後的晚餐,深刻描繪人的內心活動。 |
| 拉斐爾 | 用世俗母親的形象畫了很多聖母像。 |
| 米開朗基羅 | 繪畫與雕刻表現力與美的寫實風格。 |
- (三)政治思想:馬基維利的君主論中,強調君主要比獅子兇,比狐狸狡猾,以維持權力不墜。
五、宗教改革的原因
- (一)外在因素:
- 統治者深惡教會權力高於政權。
- 龐大的教產成為世俗君主嫉妒的對象。
- 商人不滿教會禁止借貸生息,對工商業多所限制。
- 知識分子受到文藝復興思潮的衝擊,質疑教會權威。
- (二)內在因素:教會本身的腐化,某些神職人員生活淫奢,販售贖罪券等。
六、新教教派
| 教派 | 創立者 | 主張 | 傳播地區 |
|---|---|---|---|
| 路德教派 | 馬丁•路德 |
| 北德、北歐諸國 |
| 喀爾文教派 | 喀爾文 |
| 西歐地區、英格蘭(清教徒)、蘇格蘭及愛爾蘭(長老會) |
| 英國國教派 | 亨利八世 |
| 英國 |
七、舊教(天主教、公教)的改革
- (一)改革內容:
- 重申教宗至上,編訂禁書目錄。
- 增設修道院、訓練神職人員、派傳教士赴海外傳教。
- (二)耶穌會:
- 修士須受嚴格的養成訓練,注重科學知識。
- 傳教士在異教徒區積極傳教。
- 例:(1)明末來華的利瑪竇。
- (三)改革的影響:維繫天主教的聲望,並且擴大了天主教的影響力。
八、宗教改革的影響
- (一)使基督教世界再度分裂,君主的權力加強。
- (二)教派紛歧造成往後許多宗教戰爭。
- (後因戰爭而使法、英制定宗教寬容法律。)
- (三)宗教改革家倡導以母語讀聖經,帶動教育的發展及識字率的提昇。
九、地理大發現
- (一)遠航的動機:
- 十字軍東征後,歐洲人對香料、絲綢的需求增加。
- 義大利商人為免受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的阻撓,貨物幾經轉手而價格高昂,於是急需直通印度和中國的道絡。
- 十五世紀時歐洲人已具有遠航能力。
- 可藉機傳播基督教的福音,榮耀上帝。
- 尋找到東方的航路。
- (二)新航路的探險:
- 最早參與的國家:葡萄牙、西班牙
- 受宗教命感的激勵,積極向海外發展。
- 葡萄牙的亨利親王設立航海學校,鼓勵至西非航行。
- (三)探險的成果:
- 達伽馬:
- 時間:1497年
- 奉葡萄牙王之命,由里斯本出發,繞行至非洲南端好望角。1498年抵達印度。
- 之後,葡萄牙人在果亞建立貿易站,成為葡萄牙帝國的商業中心,
- 更以澳門為亞洲的接觸點。
- 哥倫布:
- 時間:1492年
- 相信地圓說,得到西班牙女王之助,西行至加勒比海地區,及西印度群島。
- 美洲之名:最早指出美洲是新大陸的是亞美利哥。
- 麥哲倫:
- 時間:16世紀。
- 由西班牙向西航行,經美洲南端渡太平洋,他本人雖在非律賓喪生,但船員完成了繞行地球一周。
- 人們首次證實地球是圓的。
- 達伽馬:
十、地理大發現的影響
- (一)玉米、煙草、馬鈴薯、番薯、花生等,傳至歐洲和亞洲,增加人們食物的種類,亦有助於紓解飢荒的壓力,造成人口加速成長。
- (二)葡萄牙人因通商新航線而致富。
- (三)西班牙人因發現新大陸並開採金銀礦,而成為十六世紀的強權。
- (四)荷蘭、英國、法國等也加入地理發現行列,帶動全球交通及大西洋時代的來臨。
- (五)確定歐洲人在近代世界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地位。
十一、科學革命形成的原因
- (一)懷疑舊傳統、舊權威。
- (二)新見解產生:文藝復興時代,哥白尼、伽利略、達芬奇、哈維等科學家,提出新見解。
- (三)地理大發現,使歐洲人視野大開。
- (四)印刷術推廣,新思想普及。
- (五)工商業發達。
- (六)新工具、新方法的產生。
十二、新工具與新方法
- (一)新工具:望遠鏡、顯微鏡、氣壓計和溫度計等新工具發明及數學計算方法的改進,使觀察與測量的準確度提高。
- (二)新方法:
| 培根 | 英國人 | 歸納法 |
|
| 笛卡兒 | 法國人 | 演繹法 |
|
十三、天才的世紀
17世紀歐洲的科學人才輩出,在數學、天文學、物理學方面有長足進步。
十四、建造近代科學殿堂的巨人---牛頓
- (一)自稱站在巨人的肩上得以看得遠。
- (二)在數學、光學、物理學等方面均有貢獻。例:
- 三大運動定律。
- 萬有引力定律。
- (三)建立近代科學的典範。
十五、科學革命的意義 (略)
第六章 從專制到民主
一、民族國家興起的原因
- (一)十五世紀末以後,歐洲城市新興中產階級的支持。(因為有利工商業發展)
- (二)群眾的民族精神覺醒,視君主為國家統一之象徵。
二、專制盛行的原因
- (一)貴族式微,教會權勢削弱,君主行中央集權。
- (二)城市興起、貿易成長及殖民地的建立,使君主經徵稅,有錢建立常備軍及官僚制度。
- (三)中產階級擁護。
- (四)人民愛國意識成長。
三、絕對專制時代
- (一)原因:十七世紀英國、法國的君主強調君權神授說,認為他們的權力是由上帝賜予,只須對上帝負責,人民必須服從其命令。
- (二)代表:
- 法國:路易十四。
- 俄國:彼得大帝。
四、開明專制
- (一)開明專制:
- 十八世紀時,受啟蒙運動的影響。
- 君主雖為專制,但為政開明,致力於中央集權、發展經濟、向外擴張,實行司法改革,推廣教育,一切以建立富強的國家為目標。
- 君主為表現開明形象,常與啟蒙思想家交往。
- 比絕對專制君主更為注意民生,留心改革。
- (二)代表:
- 俄國:凱薩琳二世。
- 普魯士:腓特烈大帝。
- (三)開明專制的本質:仍是專制政治。
- (所以產生19世紀要求民主自由的政治運動。)
五、「啟蒙思想家」:反舊觀念和舊權威+中國思想==>新思考。
六、啟蒙運動的主要思想:(略)
七、英國的啟蒙思想家
- (一)洛克:
- 主張:
- 「天賦人權」:人生而平等,生命、自由與財產是不可剝奪的。
- 政府應為人民謀福利,儘量減少干預個人自由。
- 如果專制君主未能盡職,人民可以起而革命。
- 影響:
- 美國的獨立宣言。
- 法國的人權宣言。
- 19世紀前期中、南美洲國家的獨立戰爭。
- 主張:
- (二)亞當斯密:(略)
八、法國的啟蒙思想家
- (一)伏爾泰:
- 稱讚英國的制度。
- 攻擊法國的天主教教會及社會不公平之事。
- 要求言論自由。
- (二)孟德斯鳩:著「法意」
- 以英國議會政治為典範。
- 提出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
- (三)盧梭:著「民約論」
- 主張人生而自由,主權在民。
- 強調「普遍意志」,以作為立法的根據。
九、英國的議會政治
- (一)議會分為上、下兩院。
- (二) 17世紀時下議院勢力日強,與君主發生衝突,引發兩次革命。
- 清教徒革命:議會處死查理一世。
- 光榮革命:議會推翻詹姆士二世,由荷蘭入主英國的威廉為王,並
- 通過權利法案。
十、英國政黨政治與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 (一)18世紀時英國的政黨:
- 王黨(保守黨的前身):代表地主。
- 民黨(自由黨的前身):代表中產階級。
- (二)責任內閣和首相制:
- 形成原因:一些英王來自歐陸,既不熟英國內政亦不諳英語,遂漸形成責任內閣和首相制。
- 內閣大臣:由下議院的多數黨議員中選出。
- 首相:由多數黨的黨魁擔任,為英國政府真正的首領。
十一、英國君主立憲的意義 (略)
十二、美國獨立運動
- (一)原因:殖民地人民認為在母國議會中無代表,因此英國政府無權徵稅。
- (二)經過:
- 殖民地代表集會費城,1776 .7.4.發表獨立宣言。選華盛頓為統帥。
- 外援:法國、荷蘭、西班牙等國支援作戰。
- (三)結果:建立美利堅合眾國。
十三、制憲會議與三權分立的民主政府
- (一)地點:費城
- (二)結果:
- 制定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實行三權分立、互相制衡的民主政府。
- 選華盛頓為第一任總統。
- 增列十條修正案,保障人民自由與權利的規定,稱為權利典章。
十四、美國獨立對其他國家的影響 (略)
第七章 兩大革命與西方的巨變
一、「工業革命」:
-
(一)起源:英國,從紡織業開始。
-
(二)意指:18世紀中葉以來,以蒸汽機、電力為動力的機器代替人力、畜力,大量製造物品的生產方式。
-
(三)工業革命的原因需要增加。(需要是發明之母)新的生產方式興起。
-
(四)工業革命最早發生在英國的原因:
- 環境有利。
- 累積大量資金。
- 人才集中。
- 煤鐵工業領先歐洲。
- 政治安定。
- 社會自由。
-
二、工業革命的影響
-
(一)社會變遷:
- 人口增加,都市化成為趨勢。
- 工廠制度形成。
- 貧富懸殊,階級對立,社會主義因而興起。
- (例:馬克思提倡共產主義,為激進的社會主義者。)
- 資本主義發達。
- 物質生活進步。
-
(二)政治變革:擴大民主政治的實施。
-
(三)新發明層出不窮:工業革命以來,科學理論與技術密切結合,許多領域都有創新。(例:19世紀末,工業先進國家已普遍用電)
-
(四)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結合,列強在亞、非等地從事殖民地的爭奪。
三、法國大革命
- (一)背景:
- 社會不平等:教士、貴族享有特權,平民承受苛稅及勞役。
- 政治腐敗:路易十四以來的君主好戰、奢侈,司法不公正。
- 思想的啟發:啟蒙運動及美國獨立的剌激。
- 財政問題嚴重,債務繁重。(導火線)
- (二)三級會議:(1789)
- 代表:貴族、教士、平民。
- 召開原因:路易十六為解決財政問題而召開。
- 結果:
- 第三階級代表不滿以階級為單位的投票方式,退出會場另組國民會議。
- 國民會議以制憲為己任,改稱為制憲會議,後來通過人權宣言,以注重人權與法治為其核心內容。
- (三)革命的爆發:1789.7.14.巴黎市民攻陷巴士底獄,革命開始。
- (四)外力介入(歐洲各國君主組成反法聯盟)的原因:
- 歐洲君主擔心革命運動危及本國和自己的安全。
- 革命政府將路易十六處死。
- (五)恐怖統治:
- 原因:革命政府為應付外患和內亂,運用恐怖統治,逮捕並處死反革命嫌疑者。
- 結果:恐怖統治在激進派領導人羅伯斯比爾被處死後結束。
- (六)督政府時代:恐怖統治後,法國根據憲法成立督政府,由五人領導。
四、拿破崙時代
- (一)崛起:督政府無能,拿破崙因而崛起,擊敗反法聯軍,廢除督政府,成為第一執政。
- (二)稱帝:1804年稱帝。
- (三)治績:確立法國財政、教育等制度,解決宗教問題,制定「拿破崙法典」。
- (四)征俄:略。
五、十九世紀西方的政治:
- (一)民族主義:
- 民族主義成長的原因:
- 拿破崙將法國大革命自由、平等、博愛的觀念向外傳播。
- 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相輔相成。
- 民族主義的成長:略
- 民族主義的目標:統一與獨立。
- 民族主義成長的原因:
- (二)自由主義的傳播:
- 獨立統一的國家盛行自由主義的思潮。
- 政治目標:放寬成年人的選舉權。
- (三)英國的政治改革:
- 擴大選舉權:議會在1832年及以後的改革法案中通過。
- 結果:政府更民主,人民更自由。
- (四)法國的政治改革:
- 在法國大革命後多次制定憲法。
- 十九世紀的二次革命:爭取自由
- 1830年七月革命。
- 1848年二月革命。
- 結果:選舉權的限制逐漸放寬,加速社會與經濟的變革。
六、(遗漏)
七、浪漫主義的文學與藝術
- (一)浪漫主義:(十九世紀前期)
- 興起之因:
- 反對啟蒙時期的理性主義。
- 受到各國爭取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影響。
- 特色:強調國家的光榮歷史、個人的情感與愛好自然。
- 文藝表現:
- 懷古念舊,憧憬異國情調。
- 關懷人道與自由,重視社會公正。
- 崇拜英雄,歌頌大自然。
- 著名浪漫主義者:
- 興起之因:
| 國家 | 代表人物 |
|---|---|
| 英國 | 拜倫:歌頌自由的詩篇。 |
| 德國 | 1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 2貝多芬的交響曲。 |
八、科學的普及與應用
- (一)19世紀科學進步空前:生物學和醫學的發展尤大。
- (二)達爾文: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影響深遠。
- (三)醫藥方面:麻醉劑的發現,增加外科手術成功的機會。
- (四)科學的普及和應用到日常生活,使人類的生活更好。
第八章 民族主義的流行與帝國主義的橫行
一、日耳曼和義大利的統一工作
- (一)共同背景:
- 政教衝突延續了日耳曼、義大利的分裂。
- 皆受拿破崙統治後才興起國家民族意識。
- 統一障礙:奧國、法國。
- (二)統一領導中心:
- 日耳曼:普魯士王國。
- 義大利:薩丁尼亞。
- (三)統一運動的基礎:
- 日耳曼:
- 北方各邦成立「關稅同盟」,奠定經濟統一的基礎。
- 俾斯麥的「鐵」、「血」政策。
- 靈活的外交政策。
- 義大利:
- 實行憲政。
- 加富爾推行富國強兵。
- 靈活的外交政策。
- 日耳曼:
- (四)統一戰爭:
- 日耳曼:
- 普丹戰爭、普奧戰爭:使普魯士取得日耳曼的控制權。
- 普法戰爭:1871年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
- 義大利:
- 薩奧戰爭、普奧戰爭:將奧國逐出義大利。
- 普法戰爭:1870年進軍羅馬,完成統一。
- 日耳曼:
二、日耳曼、義大利統一的兩位首相比較
| 區別 | 加富爾 | 俾斯麥 |
|---|---|---|
| 君主 | 伊曼紐爾二世 | 威廉一世 |
| 內政 | 富國強兵 | 「鐵血政策」 |
| 外交 | 靈活的外交政策。 | 靈活的外交政策。 |
三、日耳曼、義大利統一重要人物
- 日耳曼
- 俾斯麥、威廉一世。
- 義大利
- 三傑:馬志尼、加里波底、加富爾
- 君主:伊曼紐爾二世。
四、何謂「拉丁美洲」:
- (一)指墨西哥和中、南美洲。
- (二)他們的殖民者為拉丁民族。
- (三)官方語言皆源自拉丁語文。(如: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或法語)
五、原有印第安人古文明:
- (一)墨西哥:阿茲提克。
- (二)秘魯:印加。
六、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
- (一)原因:
- 內在衝突:18世紀的拉丁美洲存在許多經濟和社會衝突。
- 外在刺激:美國獨立運動、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催化)
- (二)結果:19世紀初拿破崙占領西班牙、葡萄牙後,其殖民地宣告獨立。
七、巴爾幹的民族與宗教問題:嚴重
- (一)5世紀:斯拉夫人開始進入巴爾幹,並對種族融合產生深遠的影響。
- (二)14世紀:信奉回教的土耳其人征服巴爾幹,並統治5個世紀。
八、巴爾幹的民族獨立運動
- (一)時間:18世紀末展開。
- (二)過程:
-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勢力衰微。
- 由於巴爾幹戰略地位重要,列強介入。
- (三)第一次大戰前已獨立的國家:
- 阿爾巴尼亞 2 保加利亞 3 希臘 4 塞爾維亞。
九、巴爾幹成為「歐洲火藥庫」
- (一)原因:民族問題複雜及列強的干預。
- (二)結果: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
十、明治維新前的日本
- 幕府時期
- 12世紀起日本政治實權落入「幕府將軍」手中,天皇形同傀儡。
- 但天皇制度、神道教和武士道精神,仍深植人心。
- 鎖國時期
- 開始:17世紀初起,德川幕府實行鎖國政策達二百餘年。
- 結束:19世紀中葉,在美國艦隊脅迫下,宣告結束。
十一、明治維新
- (一)原因:
- 十九世紀中葉,歐美各國開始要求訂立不平等條約。
- 國內掀起「尊王攘夷」運動,1867年德川幕府將大政還給明治天皇。
- (二)時間:1868年
- (三)內容:
- 頒布憲法,設立國會。
- 集軍政大權於天皇。
- 實行軍國民教育。
- 取消貴賤階級之分。
- 積極發展工商業和交通。
- 實行徵兵制,建立新式海、陸軍。
- (四)結果(影響):
- 成為亞洲第一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國家。
- 國勢強大後,朝鮮、中國成為其首要侵略目標。
- 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後成為世界強國。
- 成為亞洲的帝國主義國家。
十二、早期帝國主義與新帝國主義的比較
相異點
| 早期帝國主義(舊帝國主義) | 新帝國主義 | |
|---|---|---|
| 時間 | 16~18世紀。 | 19世紀後期~20世紀。 |
| 興起背景 | 地理大發現以後。 | 1. 工業革命。 2. 國際敵對競爭和衝突。 3. 種族優越理論。 4. 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影響。 |
| 侵略範圍 | 美洲、亞洲。 | 加入非洲和太平洋地區,除美洲外,幾乎遍及全球。 |
| 國家 | 西、葡、荷、英、法、俄等國。 | 加上比利時、德、美、義、日等國。 |
相同點
- 都是一種侵略政策。(政治性、經濟性)
- 都向國外爭奪殖民地。
- 都要榨取落後地區的經濟利益。
十三、新帝國主義的影響
- (一)導致國際危機和戰爭
- 原因:商業利益和殖民地的爭奪。
- 例:日俄戰爭。
- (二)引起被侵略者的反抗
- 原因:帝國主義者對殖民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侵略。
- 例:印度甘地領導的「不合作運動」,以非武力方式反抗英國。
第九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
| 三國同盟 | 三國協約 | |
|---|---|---|
| 國家 | 德、奧、義 | 法、俄、英 |
| 產生原因 | 普法戰後,德(俾斯麥)為孤立法國。 | 1. 法國為打破孤立。 2. 德國積極發展海軍,令英國不安。 |
結果
1. 在巴爾幹和摩洛哥發生嚴重危機。
2. 引發第一次大戰。
二、第一次大戰
- (一)時間:1914~1918年
- (二)導火線: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塞拉耶佛被塞爾維亞人刺殺。
- (三)經過:
- 初期(1914):同盟國擊敗西線的英法及東線的俄國。
- 中期(1915):戰爭膠著。
- 後期(1917):
- 俄國發生十月革命,退出戰場。
- 美國參戰。
- (四)結果:1918年11月戰爭結束,協約國獲勝。
三、戰爭的代價
- (一)傷亡人數眾多,參戰國欠下大筆戰債。
- (二)文明和社會體制衰微,人們對科技產生懷疑。
- (三)歐洲勢力衰退。
- (四)女權提升。
四、巴黎和會(1919)
- (一)召開原因:解決戰後問題。
- (二)參與國家:協約國(戰敗國及俄國未參加)。
- (三)三巨頭:
- 英:勞合喬治。
- 法:克里蒙梭。
- 美:威爾遜。
- (四)結果:
- 對戰後問題無法公正處理。
- 三巨頭主張各異
- 受戰時密約約束
- 簽訂巴黎和約。(對戰敗國的五個條約,以對德和約最重要)
- 對戰後問題無法公正處理。
五、巴黎和約
- (一)內容:對德國、奧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亞、土耳其五個戰敗國條約。
- (二)最重要:對德和約(凡爾賽條約)
- 原則:德國要負起戰時所以損失的全部責任。
- 內容:
- 割地。
- 鉅額賠款。
- 裁軍。(交出海軍、解散陸軍)
- 放棄商船和所有殖民地。
- 結果:條款苛刻,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籽。
- (美國因政治情勢轉變,國會未批淮凡爾賽條約)
六、國際聯盟
- (一)提倡者:威爾遜。
- (二)成立目的:維持和平。
- (三)總部:瑞士的日內瓦。
- (四)會員國:至二次大戰前夕共有58個。
- (五)功能不彰原因:
- 美國未加入。(因美國戰後政治情勢轉變)
- 列強的跋扈,國聯無法給予有效制裁
- 例:(1)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略中國東北。
- 義大利和德國效法日本,向外侵略。
第十章 戰間期
一、亞非國家民族運動的背景
-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歐洲列強元氣大傷。
- (二)亞非國家出現有新觀念的領導者。
- 土耳其的凱末爾。
- 印度的甘地。
- (三)亞非國家的民族意識覺醒。
二、亞洲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
| 國家 | 列強 | 領導人 | 爭取獨立的方式 | 結果 |
|---|---|---|---|---|
| 印度 | 英 | 甘地 | 不合作運動。 | 爭取到地方自治,但中央仍受英國控制。 (二次大戰後獨立) |
| 伊朗 | 英、俄 | 利撒汗 | 扺禦外侮。 | 建立巴勒維王朝。 |
| 土耳其 | 凱末爾 | 用外交和軍事手段,與協約國重訂和約。 | 1923年建立土耳其共和國。 | |
| 沙烏地阿拉伯 | 英 | 一次大戰時加入協約國。 | ||
| 泰國 | 英、法 | (一次大戰時用靈活的外交手段,未淪為殖民地) | 列強(英、法)放棄治外法權。 |
三、非洲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
- (一)時間:第一次大戰期間,非洲的民族主義尚處於萌芽階段。(較亞洲晚)
- (二)首先出現民族主義運動:
- 北非(地中海沿岸)回教國家。
- 南非聯邦。
- (三)埃及:
- 原為英國屬地。
- 參加巴黎和會,並宣布獨立。
- (四)摩洛哥:戰間期以游擊戰的方式,打擊法國和西班牙的統治。
四、歐美民主國家戰間期的概況
- 美國
- 一、經濟上:發展快速
- 金融業、工商業表現最好,但農業停滯。
- 人民富裕。
- (例:人口占世界6%,但消耗的橡膠和石油占世界產量的3/4)
- 二、外交:採孤立主義,拒絕干預歐洲事務。
- 一、經濟上:發展快速
- 法國
- 一、戰後政治、財經不穩定。
- 二、潘加萊任總理後,財政復甦,經濟發展超越戰前。
- 德國
- 一、政治上:
- 戰後「第二帝國」滅亡,「威瑪共和」繼之。
- 政治不穩,社會頻出現革命、暴動。
- 「威瑪共和憲法」成為其他國家憲法的典範。
- 二、經濟上:
- 馬克大幅貶值,造成財政金融危機。
- 貧富差距擴大,造成社會問題。
- 經全民努力,財政漸穩定,經濟開始發展。
- 三、人民不滿現狀,懷念過去的光輝。
- 一、政治上:
- 英國
- 一、政治上:
- 愛爾蘭獨立運動,導致愛爾蘭自治。
- 但北愛爾蘭仍屬於英國,其造成的問題,到二十世紀末才露出解決的曙光。
- 愛爾蘭獨立運動,導致愛爾蘭自治。
- 二、經濟上:
- 戰後工業喪失國際競爭優勢。
- 政府不讓英鎊貶值,以致出口更加困難。
- 一、政治上:
五、共產主義的蘇聯
- (一)列寧:
- 實行共產制度:
- 時間:1917年「十月革命」後。
- 結果:農工業生產量大降,出現饑荒和瘟疫。
- 共產國際:1919年成立,為控制世界各地共產主義運動的機構。
- 新經濟政策:1921年
- 內容:吸引外資、恢復農民和商人的經濟自由、大型工業國有化。
- 實行共產制度:
- (二)史達林:
- 列寧死後,鬥爭中取得權力,奠下其後25年的獨裁統治。
- 1927年:農工業生產超越戰前水準。
六、經濟大恐慌
- (一)原因:
- 生產過剩,農工業產品供過於求:
- 一次戰後重建,美國及新興國家提高產能。
- 1925年以後,歐洲經濟復甦,使進口需求降低。
- 生產設備及生產方式更新,產能不斷提高。
- 關稅保護,互相抵制,貿易停滯:
- 由於市場供過於求,各國提高關稅防止他國貨物進入。
- 各國競相以貨幣貶值等手段,刺激本國產品的輸出。
- 貿易保護主義盛行。
- 生產過剩,農工業產品供過於求:
- (二)經過:
- 引發:1929年十月下旬,紐約華爾街股票市場崩盤,引發經濟危機。
- 蔓延:危機由股票蔓延到工業、金融業和農業,由美國到歐洲、全世界。
- 最高峰:1932年全世界失業人數達4000萬人。
- 美英法的處置:利用廣大的國內市場及殖民地,以經濟的方式解決。
- (三)結果:
- 各國關稅壁壘,貿易保護主義盛行。
- 各國經濟、社會問題嚴重,造成軍國主義得勢。
七、軍國主義的得勢
- (一)原因:經濟大恐慌造成經濟、社會問題嚴重,人民不滿。
- (二)重要軍國主義國家:
- 德國:
- 背景:戰後鉅額賠款及經濟大恐慌引發危機。
- 結果:希特勒奪取政權,實行獨裁統治。展開大型工程建設及擴充軍備,準備向外侵略擴張。
- 義大利:
- 背景:戰後義大利經濟殘破,人民對參戰後所得的利益不滿。
- 結果:1922年墨索里尼出任首相,建立獨裁政權,加速在非洲殖民。
- 日本:
- 背景:因第一次大戰使經濟高度成長,但受經濟大恐慌的嚴重打擊。
- 結果:右派勢力與軍閥乘機崛起,以向外侵略解決經濟危機。中國地廣勢弱,成為侵略的首要目標。
- 德國:
八、科學的發展
- (一)理論科學:
- 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改變傳統的時空觀念。
- 居里夫婦:其放射性物質研究對醫學很有貢獻。
- 遺傳學:肯定染色體與遺傳的關係。
- (二)應用科學:
- 人造絲和人造橡膠:德國人發明。
- 合金與不鏽鋼等新產品不斷出現。
- 美國首先以科學的方法應用於企業管理,提高生產效率。(如生產線等)
- (三)社會科學:
- 佛洛伊德:潛意識理論,帶給心理學很大的震撼。
- 凱因斯:提出以消費刺激經濟繁榮的理論,因經濟大恐慌的影響,開始受各國重視,修訂原先的自由經濟政策。
- 韋伯:提出社會學方法論,幾乎所有的社會科學家都受到他的影響。
九、文學和藝術
- (一)戰間期的文藝風格:
- 不斷標新立異,但注重原創性和個人靈感。
- 故意製造出奇不意和震憾效果。
- (二)藝術:
- 畢卡索
- 畫風多變,歷經立體主義、新古典主義、超現實主義和表現主義。
- 在陶藝和雕塑方面亦有很高的造詣。
- 史特拉溫斯基
- 音樂作品以大膽、創新和多變化聞名。
- 著名作品:春之祭禮、火鳥。
- 畢卡索
- (三)文學:
| 代表作 | 特色 |
|---|---|
| 1. 海明威:戰地春夢。 2. 雷馬克:西線無戰事。 | 反映出對戰爭厭惡。 |
| 史坦貝克:憤怒的葡萄。 | 為受經濟危機摧殘的美國農民發出不平之嗚。 |
十、思想的轉變
- (一)背景:戰爭的殘酷和經濟大恐慌,使有識之士開始思考有關的工業文明。
- (二)反省: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科學和技術皆受到嚴厲譴責或反思。
- (三)新思想:1930年代,各種左派思想陸續出現。
- (四)生產方式轉變:人們重新注重手工藝,以重質取代重量的生產方式。
十一、大眾文化
- (一)傳播媒體的普及:
- 1920年代電影和廣播普及。
- 影響:
- 提供民眾娛樂。
- 提升一般人民的文化水準。
- 政治人物促銷政治理念的工具。
- 如:羅斯福的「爐邊閒談」,縮短他與人民的距離。
- (二)休閒活動的安排:如足球、單車、國內外旅遊等皆十分盛行。
第十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
一、軸心國的侵略(德、日、義)
- (一)侵略的背景:
- 國際聯盟無法發揮制裁效果。
- 英、法等國對侵略者的姑息主義。
- (二)侵略行動:
- 日本:對中國發動九一八事變(1931)、盧溝橋事變(1937)。
- 義大利:1935年代公然吞併衣索匹亞。
- 德國:先後兼併奧國和捷克。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
- (一)爆發:1939年德國進軍波蘭後,英、法對德宣戰。
- (二)戰爭經過:
- 初期:德國以閃電戰術席捲歐陸,西線戰事受阻於英國的抵抗。
- 1941年的轉變:
- 德侵蘇聯:1941年夏天,希特勒揮軍東侵蘇聯。
- 日襲珍珠港:1941年底,日本偷襲美國的珍珠港。美國對軸心國宣戰。
- 同盟國形成:中、美、英、蘇等同盟國對抗軸心國的局面形成。
- 影響:美國成為「民主的兵工廠」,以強大的國力支援同盟國。
- 1942年中期戰局扭轉:盟軍相繼在太平洋、北非和歐洲戰場,反敗為勝。 (三)軸心國的失敗:
| 國家 | 要項 |
|---|---|
| 義大利 | 1943年9月,盟軍登陸南歐,進逼義大利,迫使義大利首先投降。 |
| 德國 |
|
| 日本 | 1. 中國:在蔣中正的領導下,中國軍隊開始反攻,並協助英國收復緬甸。 2. 美國: (1)在麥克阿瑟的指揮下收復菲律賓、占領琉球。 (2)羅斯福在第四任期中病逝,杜魯門繼任總統,下令使用原子彈。 (3)1945年8月,美軍先後在廣島、長崎各投下一顆原子彈。 3. 日本投降: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4. 蘇聯:日本投降前三天對日宣戰(1945.8.8),並進軍中國東北。 |
三、大戰期間的國際會議
- (一)背景:美國參戰後積極領導同盟國作戰。
- (二)召開目的:
- 商討對軸心國的作戰方針。
- 商討戰後世界局勢的建構。
四、重要的宣言、國際會議
- 聯合國宣言(1942年1月)
- 地點:美國首都華盛頓。
- 參加國:美國及26個已向軸心國宣戰的國家。
- 發表聯合國宣言,及聲明共同作戰以達最後勝利。
- 開羅會議(1943年秋)
- 地點:埃及首都開羅。
- 參加國(領袖):中(蔣中正)、美(羅斯福)、英(邱吉爾)。
- 重要決定:
- 加強對日作戰,直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
- 日本須將臺灣、澎湖和東北各省歸還中國。
- 韓國獨立。
- 德黑蘭會議(1943年秋)
- 地點:伊朗首都德黑蘭。
- 參加國(領袖):美(羅斯福)、英(邱吉爾)、蘇(史達林)。
- 重要決定:開闢「第二戰場」,以減輕德軍對蘇軍的壓力。
- 雅爾達會議(1945年2月)
- 地點:蘇聯黑海附近雅爾達。
- 參加國(領袖):美(羅斯福)、英(邱吉爾)、蘇(史達林)。
- 重要決定:
- 關於對日戰爭:
- A 蘇聯在德國投降後三個月內對日宣戰。
- B 恢復日俄戰爭前俄國在遠東的特權:
- 千島群島及庫頁島南部、大連商港國際化、旅順租借權、中東鐵路、南滿鐵路共管權。
- C 中國承認外蒙古獨立。
- 戰後的國際秩序:
- A 德國必須無條件投降,接受美、英、法、蘇四國分區占領。
- B 戰後在舊金山召開聯合國成立大會,中美英法蘇為常任理事國,享有否決權。
- C 東歐各國的收復交由蘇軍處理。
- 關於對日戰爭:
- 影響:犧牷中國權益換取蘇聯參戰,為中國帶來無窮的後患。
- 波茨坦會議(1945年7月)
- 地點:德國柏林近郊波茨坦。
- 參加國(領袖):美(杜魯門)、英(邱吉爾、艾德里)、蘇(史達林)。
- 重要決定:
- 確認雅爾達會議中四國分區占領德國決議。
- 發表波茨坦宣言,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
第十二章 東西冷戰下的世界局勢
一、民族自決
- (一)第二次大戰後民族自決已成為時代主流。
- (二)歐洲殖民勢力瓦解,新興國家接二連三出現。
二、亞洲新興國家
- (一)殖民地獲得獨立的國家:
| 英屬 | 印度、巴基斯坦、錫蘭(斯里蘭卡)、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 |
| 法屬 | 越南、寮國、高棉(柬埔寨)。 |
| 荷屬 | 印尼。 |
| 美屬 | 菲律賓。 |
| 日屬 | 韓國。(依開羅會議) |
- (二)委任統治獲得獨立國家:
| 法國 | 敘利亞、黎巴嫩。 |
| 英國 | s約旦。 |
- (三)以阿衝突
- 時間:二次大戰後半個世紀。
- 原因:二次大戰後,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國,但猶太人與阿拉伯人
- 在種族、宗教上有差異,因而引發以阿衝突。
- (四)共產主義造成國家分裂:南、北韓及南、北越。
三、非洲新興國家
- (一)獨立運動前:19世紀末、20世紀初,被歐洲列強瓜分殆盡。
- (二)第二次大戰後:
- 各殖民地紛紛獨立,過程大致平和,其新興國家達四、五十個之多。
- 阿爾及利亞歷經8年獨立戰爭,於1962年結束法國統治而獨立。
四、第三世界
- (一)「第三世界」的國家:亞、非、美、大洋洲的新興國家。
- (二)共同特色:這些國家雖政治獨立,但內部動盪內戰頻繁,經濟蕭條。
- (三)成立時間:1955年在印尼萬隆舉行亞非會議。
- (四)成立目的:
- 爭取國際政治舞臺的發言權。
- 解決各國國內的經濟問題。
- 與美蘇兩大集團相抗衡。
五、聯合國
- (一)前身:國際聯盟被軸心國摧毀,同盟國則倡導組織聯合國。
- (二)經過:
| 時間 | 地點 | 事項 |
|---|---|---|
| 1942年元旦 | 華盛頓 | 反軸心國的26個國家發表「聯合國宣言」。 |
| 1945年2月 | 雅爾達 | 雅爾達會議中決定戰後成立「聯合國」。 |
| 1945年4月 | 舊金山 | 召開成立聯合國的會議,通過「聯合國憲章」。 |
| 1945年10月 | 紐約 | 聯合國正式成立。 |
- (三)主要機構:
- 大會。(最高權力機構)
- 安全理事會:為維持國際和平,得以軍事制裁侵略者。
- 常任理事國:中、美、英、法、蘇五個常任理事國有否決權。
- 派遣和平部隊赴多事地區維持和平。
- 經濟社會理事會。
- 國際法庭。
- (四)功能與限制:
- 功能:
- 維持國際和平。
- 在人權、衛生、救災、文教等方面頗具貢獻。
- 限制:
- 否決權使聯合國功效減低。
- 和平部隊維持和平的功能有限。
- 小會員國太多,常在大會中發生決定性影響,或造成議事毫無效率。
- 功能:
六、區域統合
- (一)「區域統合」:有相同歷史或地理淵源的國家,為提升國際競爭力,進行以經濟為起點的區域性統合。
- (二)最成功:歐洲聯盟
- 背景:二次戰後,在美國「馬歇爾計畫」援助下,歐洲經濟快速復甦。
- 經過:
- 歐洲經濟共同體(EEC):1958年由法、義、西德、荷、比、盧六國所組成,又稱歐洲共同市場。
- 歐洲共同體(EC)。(1965年)
- 歐洲聯盟:會員國數為成立時的三倍。
- 功能:由最初的經濟統合擴大至貨幣金融和警政(包括簽證)。
- 影響:
- 外交方面足夠與美、蘇相抗衡。
-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華沙公約組織有與歐盟合流的趨勢。
- (三)其他區域統合:
- 非洲:非洲團結組織(OAU)。
- 中東地區:阿拉伯國家聯盟(LAS)。
- 北美洲:北美洲自由貿易協定(NAFTA)。
- 亞洲:
- 東南亞國協(ASEAN):
- 組成: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汶萊、緬甸、寮國和柬埔寨等十國。
- 目的:進行經濟文化的區域性合作,總部設在印尼首都雅加達。
- 亞太經合會(APEC):
- 成立:前澳洲總理霍克於1989年發起組成。
- 目標:達成太平洋地區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
- 組成:二十一個經濟體。
- 東南亞國協(ASEAN):
七、美蘇集團的形成
| 性質 | 領導國家 | 參加國 | 重要組織 |
|---|---|---|---|
| 民主集團 | 美國 | 民主國家 |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
| 共產集團 | 蘇聯 | 東歐共產國家 | 華沙公約組織 |
八、冷戰
- (一)時間:第二次大戰後至1980年代中期(蘇聯總統戈巴契夫上臺後)。
- (二)形成:美、蘇兩個國家敵對升高造成。
- (三)狀況:
- 雙方皆有強大的核子武力,因此盡量避免引發核子戰爭。
- 雙方以政治和經濟影響力、軍備競賽、情報戰等方式明爭暗鬥。
- 較勁場所包括第三世界及聯合國。
- (四)重要危機:
- 1948年蘇聯封鎖柏林。
- 1962年蘇聯在古巴建立飛彈基地。
九、韓戰
- (一)時間:1950~1953年。
- (二)原因:1949年時
- 中共控制中國大陸,美國將其亞洲安全防線退到菲律賓和日本。
- 美國駐守南韓的部隊大部分撤離,使北韓軍隊南侵。
- (三)經過:
- 1950年北韓軍隊在中共及蘇聯的支持下,大舉南侵。
- 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部隊和中共軍隊介入,使戰爭結束。
- (四)結果:
- 南、北韓的疆界回復到原點。
- 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使臺灣的政治穩定下來。
- 123自由日:參戰被俘的中共官兵不願回大陸選擇臺灣,是為「123自由日」的由來。
十、越戰
- (一)時間:1954~1973年
- (二)原因:
- 1954年法國在奠邊府遭遇軍事慘敗後,退出越南。
- 美國為阻止北越統一越南,出兵參戰。
- (三)結果:
- 美國損失慘重,造成國內反戰情緒高漲,最後美軍撤離。
- 北越共產黨攻下西貢,越南赤化。
十一、中東戰爭
- (一)以阿戰爭: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國後,以色列即與鄰近的阿拉伯國家發生幾次戰爭。
- (二)兩伊戰爭:1980年代,伊拉克和伊朗發生長達8年的武裝衝突。
- (三)波斯灣戰爭:1990年代,以美、英、法三國為主的盟軍(聯合國部隊),將伊拉克逐出科威特。
十二、戈巴契夫的改革
- (一)背景:
- 科技的進步,教育與文化水準不斷提升。
- 民主國家經濟繁榮,共產國家貧困不堪。
- 人民不再能忍受無自由、無自由選擇政黨及信仰的情況,而要求改革。
- (二)改革措施:
- 對內推動政治和經濟改革。
- 對外改善與歐、美民主國家的緊張關係。
- 放鬆對東歐共產國家的干預。
- (三)影響:
- 冷戰結束。
- 蘇聯解體。
- 東歐非共化。
- 德國的統一。
十三、東歐的非共化
- (一)背景:受戈巴契夫改革的影響。
- (二)方式:自由選擇或以革命手段,先後結束共黨一黨專制。
- 例:匈牙利共產黨易名為社會黨。
- (三)結果:東歐各國的民主自由之風一時大盛。
- (四)共產勢力東山再起:
- 原因:政治民主無法改善各國國內的經濟和社會困難。
- 結果:共產黨在許多國家的選舉中,又逐漸得到選民的認同。
十四、德國的統一
- (一)分裂:二次戰後,德國被迫分為東德和西德。
- (二)統一背景:
- 1970年代,東、西德的實質關係逐漸改善。
- 戈巴契夫的改革及蘇聯對外政策的改變。
- 障礙掃除:統一最大障礙的法國、蘇聯,在西德的努力下化解疑慮。
- 東德經濟困難,西德伸出援手。
- (三)結果:1990年分裂半世紀的德國正式統一。
十五、蘇聯的解體
- (一)背景:
- 戈巴契夫的改革。
- 民族自決的影響。
- (二)經過:十五個加盟共和國放棄共產黨專政,宣布獨立。
- (三)結果:
- 蘇聯解體,戈巴契夫辭職。
- 組成獨立國家國協:1991年,11個加盟共和國在俄羅斯總統葉爾辛的領導下,組成獨立國家國協。
第十三章 新時代的來臨
一、探索宇宙
- (一)蘇聯:
| 1957年 | 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 |
| 1961年 | 完成首次載人太空飛行。 |
- (二)美國:
| 1969年 | 阿姆斯壯完成登陸月球的創舉。 |
| 1981年 | 太空梭完成首航。 |
| 1985年 | 發射太空實驗室,太空人利用太空梭和太空站從事各種實驗和研究。 |
| 1990年 | 發現者號太空梭將「霍伯太空望遠鏡」安放在太空,有助人類對更遠星球的了解。 |
二、資訊科技的發展
- (一)二十世紀高科技的另一輝煌成就:資訊業的突飛猛進。
- (二)電腦方面:
- 硬體體積愈變愈小,功能愈來愈多樣化,價格愈來愈低。
- 依用途電腦可分為超級電腦、中型電腦、工作站、個人電腦等。
- 筆記型電腦、網際網路、數據機、唯讀光碟機等紛紛出現。
- 預期發展:未來會出現更快速、更成熟的電腦。
三、人造衛星
- (一)用途:
- 預測氣象、開發資源、保護生態、搜求考古遺址……等。
- 革新電訊和傳播事業,改變大眾文化的面貌,使文化的國界逐漸消失。
- (二)美國大眾文化影響世界各國。(如:搖滾樂、電影、牛仔褲、速食…等)
四、資訊科技與大眾文化
- (一)電腦最初用途:軍事和科學計算,其次為商業用途。
- (二)電腦普及的影響:
- 影響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
- 輔助教育、電影特效,成為育樂新潮流。
- 電腦遊戲成為大眾化娛樂。
五、人口問題
- (一)醫藥的發達,死亡率降低,人口快速增加。平均年成長率為千分之十五。
- (二)問題:
- 亞、非低度開發地區:常發生饑荒。
- 已開發地區:人口老化。其造成問題:
- 勞動力不足。
- 扶養負擔過重。
六、環保問題
- (一)造成原因:
- 大量消耗煤和石油。
- 不斷砍伐森林。
- (二)後果:大氣中二氧化碳倍增、地球沙漠化、臭氧層被破壞、溫室效應加強、酸雨、熱帶雨林消失、食物供應枯竭、海平面上升、水資源汙染。
七、疾病問題
- (一)癌症:
- 國民死因之首。
- 發生:與工業文明的發達關係密切。
- (二)愛滋病:有「二十世紀黑死病」之稱。
- 90年代初期:非洲、北美洲較多。
- 近年來:亞洲有迎頭趕上的趨勢。
- 臺灣:急遽增加中。
- 世界愛滋病會議報告:至1997年底,二十年內死於愛滋病者達1100萬人。
八、失業問題
- (一)原因:
- 機器取代人工,生產過程自動化、創新,更降低對人力的依賴程度。
- 人口不斷增加,更使勞力市場供過於求。
- (二)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勢必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