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
三大问题:
- 这幅照片的主题是什么?
- 摄影家是怎样把关注点集中在被摄主体上的?
- 摄影家为了使画面简洁, 做了些什么以及没做什么? (主题, 关注, 简洁)
镜头上标注的f体系综合了 光圈 和焦距因素, 也就是说任何标一致的镜头, 到达胶片的光量是一样的, 不管是光圈大小还是焦距长短.
光圈
1, 1.4, 2, 2.8, 4, 5.6, 8, 11, 16, 22, 32, 45, 64, 90(用于看档数, 每加一档, 进光量减半, 光圈数值增大√2倍)
标准镜头

视角

透视畸变(广角镜头)

反向透视畸变(长焦)

肖像镜头 85-135mm之间的任何一只镜头都可以用来作为”肖像"镜头 线性畸变
- 透视控制镜头
- 拍建筑物一般用机背取景相机, 用来对付线性畸变 一定要用单反的话,可以使用这种PC镜头
- 鱼眼镜头
- 16mm或更短的镜头通常可认为是鱼眼镜头
景深
能够清晰聚焦的距离范围
- 光圈越小, 景深最大
- 焦点越远, 景深越大. 任意景深,焦点后的景深是焦点前的两倍
- 镜头焦距越短, 景深越大
- 超焦距: 调整景深标尺, 将无限远转到光圈数值的位置
快门速度
- 从一档调向下一档, 总是速度减半(更快), 就像光圈向下一档通光量一定是减半一样.
- 同样, 这也会使得通光量减半
在拍摄前, 你有两种创作工具需要考虑:
- 控制景深的光圈
- 控制速度和运动感觉的快门速度 但二者只能选其一, 设定了一个, 照明环境就会决定另一个 => 自动曝光(AE)的相机
避免震动
- 三角架
- 安全快门 (一般是1/60, 建议1/125)
- 焦距越长, 震动越明显, 所以安全快门可以为焦距的倒数, 如50mm的相机, 不能低于1/50秒
- 留有误差余地, 所以在3的基础上, 再缩短1倍, 则50mm相机, 使用1/125的快门速度
- 找支撑物, 轻按快门, 拍完后不要立刻抬起手指
测光和曝光
- 测光表并不知道你到底是将其对准某个人的面部, 雪景, 还是一个煤堆,
- 它只告诉你快门速度和光圈的哪种组合值能产生出18%的灰色影调.
原则: 接近被读取最重要的影调区域
如果从远处拍人脸, 则要靠近人脸测光, 然后用测光锁定功能回到远处, 同时注意在近处测光时不我被摄影师自己的影子挡住了模特
如果不能靠近目标区域:
- 采用替代计数,比如测量自己的手的色调, 条件:
- 肤色相近
- 光线相近
- 角度相近
- 采用18%灰板计数
宽容度
人的肉眼具有50,000右的宽容度, 意思是, 人眼能察觉到的最亮的光线是能察觉到的最暗的光线的50,000倍.
f制光圈的宽容度
- 开大1档光圈, 2倍光通过, 2档, 4倍, 3档, 8倍...7档, 128倍, 8档, 256倍, 9档, 512倍
- 综上, 一种
Tri-X胶片, 具有500宽容度(很高了), 换个说法, 即这个胶片具有9档光圈 - 所以plus-X只有125, 那么说它具有7档光圈的宽容度
- 彩色胶片的宽容度只有1.5档光圈左右!
高反差场景和低反差场景
-
一副场景, "从阴影区到强光区有7档范围”, 意思是最明亮区是最暗区开大7档光圈(128倍)那么明亮.
-
不少于7档光圈的, 称为高反差场景
-
不超过3档光圈的, 称为低反差场景
-
胶片对低曝和过曝的宽容度是不同的, 过曝的宽容度要大于欠曝的,
- 也就是说, 强光的宽容度大于阴影的宽容度
- 也就是说, 7档光圈, 并不是各3.5, 一般为强光5档, 阴影2档
- 所以如果一个7档反差的场景(f/2 - f/22), 即使把光圈定到了中间值f/7, 结果仍然是过曝的
-
绝大多数和胶片曝光不足的宽容度都是2档
-
所以, 高反差环境, 只需要对阴影区测光, 再减低2档, 即为安全曝光, 原则, 侧重阴影区 以上, 叫累积测光法
-
或者使用补光: 反光板/闪光灯, 以降低亮度反差
分界曝光法
- 加2档光圈虽然安全, 但加1档光圈更安全
- 所以建议各拍一张…这叫分界曝光法
- 有的AE相机有”逆光按钮”, 会自动加大1到2档光圈
彩色负片和彩色反转片
- 彩色负片跟黑白胶片一样曝光, 反转片则恰好相反, 对强光进行测量.(1.5档强光宽容, 1档阴影宽容)
滤光镜
天光镜
在拍摄”露天阴影”,”高海拔”如山脉风景, 滑雪, 航空等, 选用81A滤光镜(去掉蓝光)
转换镜
略, 对日光型和灯泡型胶片用
偏振镜
- 去除反射眩光, 雾霭等
- 非金属表面(玻璃, 水面, 光滑的木质, 绸缎等)的反射光属于偏振光.
- 也可以加深蓝色的天空(取决于相机与阳光的夹角)
中灰密度镜
可以缩减进光量但不改变颜色, 对于一些强光但要用浅景深的场景适用, 因为光量低了, 就可以适用大光圈了
构图
- 通过布局突出重点(3/2位置处)
- 通过大小比例关系突出重点
- 搭画框(用周边, 或近处物体搭建类似画框的效果, 突出画框中的拍摄主体)=>主体小, 无法支配画面, 或想表现距离感时用
- 通过光来突出主体
- 通过汇聚线条来突出重点
- 通过选择焦点来突出重点
- 通过动作来突出重点
自然光
- 光的基本特性: 明暗度, 方向, 色彩
- 光的四个基本方向:
- 正面光, 被称作”平光"
- 45度侧光, 被称作”自然光"
- 90度侧光, 被称作”结构光线"
- 逆光, 被称作”轮廓光"
现场光
- 就是现场自然的光源, 没有为拍摄效果而增加的闪光灯等辅助光源.
- 在现场光照片中, 为了取得真实感, 你需要阴影部分成为黑色!
- 对强光部分或中间色调部分测取读数, 而不是对阴影部分测取计数. 这样做, 你实际上是使影像曝光不足了.
- 如果使用灰卡, 测取读数后, 光圈收1到2档
- 如果非常暗, 读取不了被测物体或灰卡, 则对明亮的白色物体测光, 然后把光圈开大2档半左右(因为白色物体反射大约5倍的光, 为了正常曝光灰色物体, 则要继续加大2.5档光圈)
- 现场光的照片常常把被摄物体的细节减少到足以表达摄影者意图的最低限度
人工光
- 有泛光灯, 聚光灯两种
- 随着光源的温度升高, 光线的颜色会发生变化, 低温红色, 高一点会变黄, 继续升高会变蓝.
- 在白天, 实际光温为5500K(开尔文温标), 这时光的实际颜色为蓝色
- 摄影钨丝发出的灯光(3200K)光色略黄, 家用灯泡更黄(2800K)
- 影响白平衡→对彩照而言
布光实践
练习: 展示物体的外形, 质感, 透明度
羽化光线
物体的各个侧面都受到光的照射, 但背景却处于阴影之中, 我们把这种布光法称为”羽化”光线
频闪灯 频闪灯的色温也是5500K左右, 基本上就等于是日光
标准人像
背景
一般而言, 浅色背景最适合创作出优美的效果, 则深色的背景对创作戏剧性效果很理想, 但不要考虑被摄者的色调.
现场光部分:
测光
- 人像摄影测光有一条简单的判定规则: 如果失去了皮肤色调, 你就失去了一切.
- 使用灰卡测光, 再根据肤色深浅加减光圈(后面有安塞尔 亚当斯的 区域测光法)
正面人像
- 展示脸部四分之三
- 45度偏离相机方向坐姿, 然后头部转向相机, 直到几乎直视相机. ** 不应看到另一只耳朵, 鼻子不应突出轮廓
侧面人像
- 某种神秘感或戏剧效果.
- 同正面人像, 45度坐, 但脸部转离相机, 直到眼睛看不到.
伦勃朗用光法
- 离开相机的一侧被照明, 朝向相机的一侧处在阴影部位
- 面向(而不是背向)窗户45度, 头部向相机方向转动.
- 清楚再现面部骨骼结构和鼻子形状, 适合拍摄男人肖像.
蝴蝶式用光
- 将灯光(反光伞/聚光灯)慢慢升高, 观察投影到鼻子下面的阴影, 如果正好在鼻子下部与嘴唇的中间位置, 就停下.
高调人像
适合浅色皮肤人群, 浅色衣服, 背后打灯, 向背景. 画面中一切都是白上加白
轮廓光
- 高调人像的背后光是打向背景, 轮廓光是打向被摄者, 但光强度不要太大, 不要产生眩光或光斑, 发式也最好简洁
- 适合拍摄年轻女性
校正缺陷
- 1, 面貌的某一部分离镜头越近, 则看起来越大
- 2, 面貌明亮的部分看上去比较大, 阴影部分小

阳光直射下, 对阴影部位补光,而在多云或开阔阴影地拍摄, 就需要对高光部位补光.
Back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