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摄影用光教程》
以下是物理定律, 与风格, 品味, 时尚无关, 其永恒性成就其实用性:
- 光源的有效尺寸是摄影用光中唯一重要的决策, 它能够决定产生什么类型的阴影, 也可能影响反射类型
- 在任何一个表面上都可能产生三种类型的反射, 反射能决定表面的外观
- 有些反射只有在光线从某一范围的角度上投射到物体表面上时发生, 在确定了主要反射的类型后, 角度范围会决定光线应该来自哪里, 不应该来自哪里
光: 摄影的材料
摄影就是对光的控制, 这种操控是否能够为艺术或技术服务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作为摄影师, 我们关心的是亮度, 色彩和对比度.
亮度
对摄影师来说, 光源最重要的性质是亮度. 亮度高的光线总是比较好的光线条件.
色彩
为了区别白色光色彩的变化, 摄影师从物理学家那里学来了色温计量法: 以我们在真空中加热一种材料到足够高的温度时材料仍旧发光的事实为基础, 光的色彩取决于我们加热材料的程度. 以开氏温标衡量色温, 计量单位为开尔文(K)
标准光色温(5500K)
对比度
- 光线从
大致相同的角度照射拍摄对象, 具有高的对比度. 这种高对比度的光源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出现了阴影. - 边缘分明的阴影被称为硬阴影, 因此高对比度的光源也被称为硬光
- 光源从
不同角度身向物体, 阴影不再清晰界限, 被称为软阴影, 产生软阴影的光被称为软光 - 对于单一光源, 其尺寸就决定了其是硬光源还是软光源. 小型光源总是硬光源(比如太阳, 其在地球上看已经是个小光源了)
用光的差别是拍摄对象本身造成的
反射与角度的管理
- 物体可以以三种方式改变照射在它身上的光线: 传播, 吸收和反射
- 完全的传播, 会使物体看不见
- 完全的吸收, 会使物体看不见
- 反射包括: 漫反射, 直接反射和眩光形式的反射
漫反射及平方反比定律
- 角度或光源大小都不会影响漫反射效果,
- 但距离会(越近越亮)
- 平方反比定律: 亮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移近两倍, 亮度减弱4倍)
角度系

带偏振的直接反射
- 带偏振的直接反射在黑色物体或透明物体上更容易被看到
- 湖水, 喷漆的金属物体, 光滑的木头和塑料都会产生偏振反射
- 所以白纸上放黑色物体, 绕一周, 黑色物体颜色变化较大
摄影用光主要处理两种极端状况: 眩光和阴影. - 高光区和阴影共同表现形式,形状和深度. 但仅有高光区通常已经足够表达物体的表面形态了.
表现物体的表面
- 用光的第一步观察拍摄对象,确定何种反射会决定.
- 下一步要合理摆放光源, 拍摄对象和相机的位置. 以使拍摄能很好地利用某种反射, 而将其它两种反射影响降到最低.
拍摄物体, 比如一幅油画, 要使
- 光线均匀
- 无眩光, 那么就得
- 光源离轴线近一些, 那么镜头就得离对象远一些(用长焦), 这样”角度系”窄一些, 可以避免光源出现在了角度系范围内而产生眩光.
- 如果相机必须离对象近, 那么光源就要远离, 以避开角度系.
- 如果因环境原因不能实现, 那么一定会产生眩光,
- 但要知道, 这种眩光是直接反射的光, 如果是偏振的, 可以在镜头上加装偏振滤镜过滤掉
- 所以, 再给光源加上偏振滤镜, 就可以达到目的(两个过滤器轴线成90度)
- 对光源进行偏振处理会带来很大的麻烦, 要尽量避免使用
- 偏振器吸收的光不会消失, 会转成热量!
使用漫反射和阴影表现纹理
-
粗糙的浅色表面: 小型光源, 大角度, 拉远光源
* 原理: 使用漫反射和阴影表现纹理
-
光滑的深色表面: 大型光源(多云的天空, 柔光箱或反光板等)撑满角度系
* 原理: 创造直接反射! 因为漫反射纹理的阴影在黑色表面看不出来, 其次, 黑色物体几乎不产生漫反射(吸收了)
-
多种表面, 且都要表现出来时的几种解决方案:
1. 偏振器 2. 大光源, 3. 多个光源
4. 遮光布
上例中, 大面积的是黑色光滑的, 小面积的是粗糙浅色的.
所以用大光滑对黑色光滑部分进行直接反射, 但遮掉小面积部分(精确布置遮光布, 造物体太近会有阴影, 靠光源太近会有大片暗影)
这样, 小面积部分只有正常的漫反射, 正是我们需要的

-
复杂表面: 比如光滑的木头, 既要直接反射表现其光滑, 又要漫反射, 表现其纹理 原理还是以表现光滑优先(物体高光部分), 但遮掉一部分用来表现纹理(物体低光 部分)

物体的形状与轮廓
- 大脑认识深度的两个线索: 透视变形 和 色调变化
- 视角决定透视变形和产生直接反射的反射系.
- 色调变化意味着拍摄对象上有高光区和阴影区.
光源的尺寸
- 选择光源的尺寸是摄影棚用光的最重要步骤之一, 而一天当中的时间和天气决定户外光源的尺寸.
- 通常, 硬阴影比柔和的阴影更容易增加深度的错觉
- 出于经济和携带考虑, 摄影师更多的需要放大小型光源(反射屏, 雨伞, 反光板)
- 室外, 云是最好的漫射材料, 即阴天.
- 记住大型光源产生软阴影, 因为大型光源从不同方向照射拍摄对象.
到拍摄对象的距离
光源离拍摄对象越近, 阴影就越柔和, 反之越硬
光源的方向
- 决定了加亮的部分的阴影的位置, 但只有少数光适合用于加强调深度
- 正面光(平光):
- 来自相机方向, 阴影看不见, 主体被照亮. 不适合用来强调深度, 但最小化了皮肤纹理而显得比真人好像, 适用肖像
- 背面光: 有戏剧性, 但也不能强调深度
- 侧面用光, 结合纽摄的教材看.(《纽约学院摄影教材》)
- 衰减
* 通过不均匀照射背景强化背景无穷远的错觉, 称为衰减, 意思是场景中从亮到暗的过渡. * 衰减可以在图片的任何区域出现, 更多的时候是在顶部. * 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光源对准相机, 使更少的光线落在背景上
* 例中遮光布对防眩光的作用非常大. - 眩光
- 也称为”非成像光”, 是光的散射, 会射和向我们不需要光的地方. 分为:
- 镜头眩光: 光学进步, 现在几乎不会产生
- 相机眩光: 视野外的光线进入镜头, 从相机里反射到传感器
- 遮光罩是为了解决相机眩光而产生的, 问题是, 它不是总能够足够长.
- 所以遮光罩是遮光布的一种(或者反过来说也成立)
- 也称为”非成像光”, 是光的散射, 会射和向我们不需要光的地方. 分为:
色调
- 拍摄建筑, 减少色调变化
- 色调变化越少, 深度感就越小, 因此可以把相机移近, 增加透视变形
- 拍摄圆柱形物体, 增加色调变化
大多数相机的视角要求摄影师处理三个角度系(每个面上的角度系) 我们的第一个用光决策是到底制造直接反射, 还是避免直接反射, 把灯放在角度系内还是角度系外
塑料物体
- 使用深色背景, 减少眩光
- 减少直接反射(光源对准相机, 抬高或降低想再, 使用衰减, 等) 倾斜物体
- 使用长焦镜头(其实就是减小角度系)
- 当然, 也可以很好地利用直接反射
金属物体
- 抛光明亮的金属物体几乎只会产生不带偏振的直接反射, 这个不变的特性使得一切能按规则进行
- 学习拍摄抛光的金属物体有助于培养一个人随时随地了解并掌控直接反射的能力.
- 利用测试灯和漫射和材料来确定角度系
没有一种正常”曝光”能够在金属物体和白纸都是重要的拍摄对象时对两者均适用, 我们必须有技巧地设计场景用光
- 正常曝光
- 即直接反射, 得到明亮的金属物体
- 保持金属物体灰暗
3 .两种结合使用* 光源靠近镜头等移出角度系的办法, * 或者用大型光源在(包括背景的)角度系内照射漫射材料, 在物体本身的角度系内装遮光板* (在同一角度)改变光源位置会改变背景的亮度, 但不会改变金属物体的亮度, 这一点可很大程度上掌控两者的相对亮度
拍摄三维金属物体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用浅灰色的背景, 背景本身对于很多看得见的金属物体来说就是光源.
下图阐述了”黑色光滑物体”起的照亮物体又不反身光源的场景. 由于是黑色, 所以不反光, 但是它是光滑的, 是可以产生直接反射的,
所以就有了这种用光方法, 我们称此技术为”不可见光"

拍摄玻璃物体
玻璃产生的反射几乎都是直接反射, 但与金属不同, 这种反射通常是偏振反射.
- 创造主题边缘粗重的线条, 勾勒出下班的开头, 将其与背景分隔开来
- 消除分散反射
- 亮视野用光
- 消除玻璃边缘的所有直接反射
- 暗视野用光
* 玻璃边缘处于明亮状态, 不能在其他任何点接收到光线
然后处理这些细节:
- 大块高光区对玻璃表面的清晰度至关重要
- 为背景照明
- 视野最小化
- 防止眩光
- 消除无关反射
改变光源位置或者增加遮光布几乎总能消除次要拍摄对象上的直接反射
肖像用光
- 高光三角区:
* 摄影师通常愿意将主光源放在模特的主视眼(看上去睁得更大的眼睛)一侧, 另一个因素是看模特头发在哪边分缝(在不会产生无关阴影一侧用光) - 宽位用光
- 光源在看得见模特耳朵的一侧(高光区通常从头发背面到面颊到鼻梁)
- 短位用光
- 光源在看得见模特耳朵的另一侧
在日光下拍摄肖像, 太阳就是主光源, 且没有反光板, 天空就是辅助光源, 蓝色的天空使阴影呈现蓝色, 使用金色的反光板可以减少蓝色, 产生更为中性的色彩. 反之, 在摄影棚里可以使用浅蓝色的反光板,使阴影色彩为成冷色, 造成日光的效果
基调与色调
- 暗调用光
- 明显大面积暗色.
- 明调用光
- 大量正面光, 缺少阴影. 降低了对比度, 会使得缺陷及皮肤问题显得不那么明显, 会使年轻女性和孩子看上去更漂亮
室外拍摄
一个太阳做头发光源的例子

极限
- 特征曲线
- 横轴是实际灰阶, 纵轴是图像上的灰阶
- 代表阴影区梯级的特征曲线部分被称为曲线的趾部
- 代表高光区梯级的特征曲线部分被称为曲线的肩部
- 这两部分都是容易丢失细节的区域(称为被压缩)
- 过曝的补救比曝光不足的更容易补救
Again, 羽化光线

Backlinks